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环球时报》专访两位北京奥运冠军:走下领奖台,她们以“空杯”心态走上另一舞台

作者:admin日期:

分类:体育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报道 记者 姜李 毕梦瀛】在辽宁省一处训练基地内,站在摔跤垫旁的王娇注视着场地内的小队员们。她时而上前亲身示范动作,纠正每一个技术细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级金牌得主,37岁的王娇如今选择扎根省队、投身教练岗位,成为辽宁省体管中心的一名教练。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对于不少退役运动员而言,角色转变往往伴随着心理落差,王娇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我的教练曾告诫我,从领奖台走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冠军了。要时刻提醒自己,把重心放在当下。”但王娇告诉《【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记者,这种转变让她发掘自己在赛场之外的潜力,“当运动员时我性格大大咧咧,但现在的工作要求我更加细腻与沉稳。”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通知,宣布启动2025年退役运动员进体校实习实训项目,旨在为运动员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积累转型就业的经验,特别是在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方面。这并非国家首次展示对退役运动员的关注。今年,教育部印发了首个针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其中,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的通道,成为一大创新点。

北京化工大学社会体育系教授王福秋在接受《【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体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这一模式有助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闭环系统。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将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消除运动员、教练员和家长对退役后的顾虑。

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伤病,往往会影响退役后的生活。王娇认为,应当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伤病保障和康复治疗,同时提供职业培训和心理疏导。如今作为教练,王娇不仅关注队员们的竞技成绩,也注重品行的塑造。“随着赛事体系的不断完善,现在的运动员所面临的困难比我们当年更多、更复杂,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而我愿意做他们坚实的助力者。”

张娟娟与王娇有着同样的想法。17年前,张娟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摘得中国射箭项目首枚奥运金牌,终结了韩国队长达24年在女子射箭个人项目上的垄断。夺冠5年后,她因年龄、家庭和工作等多重因素选择退役。如今,44岁的张娟娟在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工作,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支持与帮助。

“过去当运动员时,你是团队的核心,大家围着你转。如今,角色转变,你要主动为运动员服务,指引他们的方向。”张娟娟告诉《【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记者,运动员习惯了赛场上单一的目标,而转型后的管理工作则需要学习团队管理和支持后辈的全新方式。“保持‘空杯’心态,在实践中学习,这才是转型的关键。”

张娟娟认为,如果能够提前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运动员的过渡过程会更加顺利。“无论未来做什么,都要时刻充实自己,填补职业运动员在学业上的潜在空缺。我计划进一步推动射箭项目的普及,把它带到企业、学校和社区。”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