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陕西考古最新发现!或揭示“佘太君”家族史

作者:admin日期:

分类:国内

4月16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在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榆林市普查队在府谷县府谷镇白家洼村发现了北宋李夫人墓志盖。这块墓志盖与早年收藏在原府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墓志石正好组成一合,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家族史由此重见天日。墓志的“团圆”无意间揭开了戏曲中巾帼英雄“佘太君”原型的家族史。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普查队员发现的李氏夫人墓志盖。(省文物局供图)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我们原本在复查一处墓葬。返程途中,村民提到村里有块‘老石头’,队员便前往查看。‘宋福清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几个字映入眼帘时,队员瞬间兴奋起来。”榆林“四普”第六队队长赵世伟介绍。

凭借丰富经验,赵世伟判断它与原府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保存的一块墓志石有关。经过仔细比对,二者果然是“原配”。早在1975年,村民修梯田时就发现了李夫人墓志石,墓志盖却一直没有“现身”。(记者 张琪悦)

“李夫人”或为“佘太君”原型之一

李夫人是谁?据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以麟州为根基,同府州折家将一样,都是北宋的军功家族,共同承担着抵御辽和西夏入侵的责任。两大家族的地理位置相近,除了军事合作外联姻也很正常。古典文学中的“佘太君”是巾帼英雄的代表,陕北口音“佘”和“折”同音。相关学者认为,千年传唱中“折太君”极有可能是“佘太君”。折家将从京师娶回了李氏夫人,被封为了“福清郡太君”。

折家将的折氏整个家族历经北宋300年,以忠勇报国、保家卫国著称。该家族从唐末五代兴起,世袭府州知州,成为北宋西北边陲的重要屏障。根据洛川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段双印研究员新出版《宋金陕北史稽考》,府州折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八世纪时,折倔氏一支迁至云中,后迁至麟府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党项族融合。折倔氏在唐太宗贞观时期被赐姓折氏,开始在府州崛起。

“佘太君”或为军功家庭中

优秀“军嫂”统称

早年入藏的墓志文显示,李夫人是北宋京师开封人,13岁嫁给名将折家将之一的折惟忠为妾,生继宣、继闵、继祖3子。墓志文尤其提到折惟忠的母亲梁氏简朴严谨,去世后的封号为河南郡梁国太夫人。后来,折惟忠卧病在床,欲遣李夫人出嫁。其父闻讯从京城赶来,李夫人执意留侍病夫。其父劝道:“我和你母亲老了,你弟尚幼,家中恐难以为继,需要你回来。”折惟忠遂备厚礼送李夫人父女回家。多年后直到季子折继祖感念生母李氏“自随父归,音尘杜绝”,派族侄持书信迎母归宗,其孝行感动朝野,仁宗皇帝特封李氏为“福清郡太君”,传为佳话。

专家表示,李氏夫人的墓志盖和府谷文馆所原保存的墓志文共同反映了北宋时期的丧葬习俗,还佐证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墓志文中提到的李氏夫人的丈夫折惟忠,3个儿子、多个孙子和重孙,在宋史中都有记录,特别是儿媳慕容氏还在皇帝面前为家族争取过爵位。有学者研究认为“慕容氏”家族有可能是古典文学形象“穆桂英”创作的原型,而“佘太君”可能依据陕北府州“折家将”和麟州“杨家将”为原型创作而来。

延安大学博士高建国则对“折氏男性婚配”情况进行了统计,目前有文物佐证的30位折家媳妇中,有朝廷诰命的就有24位。也有学者指出“折太君”通常也是对折家女性长辈的尊称,她们是军功家庭中的优秀“军嫂”。

记者了解到,除了李氏夫人的墓志石之外,属于折家将家族的文物,在府谷县文管所还保存有包括折惟正、折克柔等墓志铭,若干残志如“折御卿墓志铭”残碑、“折惟信墓志铭”残碑、“折可大墓志铭”残碑、“折可复夫妇墓志”和“折继新、折继全墓志”陶砖和2篇墓志铭文“唐刺史折嗣伦碑”和“折可适墓志铭”。此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保存的“折继闵神道碑”和“折克行神道碑”也来源府州折氏家族。

来源: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发布

相关阅读

  • 不只春日 不只花事——解锁武汉花海小镇的“花样”密码

  • admin国内
  • 新华社武汉4月18日电(记者熊翔鹤)春光明媚,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花博汇景区繁花似锦、热闹非凡。记者探访发现,这座因花“出圈”的花海小镇,由花延伸出的一系列新业态、新玩法,正成为吸引游客、四季常红的“花样”密码。
  • 李家超: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进十五运会各项筹办工作

  • admin国内
  • 新华社香港4月19日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9日表示,特区政府会积极推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各项筹办工作,继续就香港赛区各项赛事进行测试赛,为正式赛事做好准备。特区政府会全力以赴,与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合力筹办简约、安全、精彩的十五运会。
  • 世界最小最轻!清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制

  • admin国内
  • 驱动器是一种具有可控变形能力的器件,也是微型机器人的“心脏”。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自主研制出最小至几毫米的微型驱动器,可像“变形金刚”一般让微型机器人实现连续形状变化且“锁定”其特定动作形态,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
关键词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