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国际
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在挪威的斡旋下正式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也就是《奥斯陆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曾为加沙地带带来巴以和平的希望,然而32年后,加沙地带却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间地狱。以色列持续的军事行动与封锁,正在逐渐将协议承诺的“两国方案”掩埋在废墟之下,和平未能走进现实,希望被血泪淹没。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奥斯陆协议》签署32年后 和平的希望被掩埋于加沙废墟下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加沙城居民:在《奥斯陆协议》这一和平协议签署多年之后的现在,以色列对我们进行了最极端的暴力和侵略。以色列既不愿与我们和平共处,也不允许我们进行反抗。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加沙城居民:我认为,加沙的现实情况已经告诉人们《奥斯陆协议》的现实走向。在加沙地带以色列公然侵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法定权限,该机构本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治理基石,以色列甚至要求巴勒斯坦人迁离故土,离开加沙。加沙的现实是对以色列意图的明确证明,那就是要边缘化,乃至驱逐巴勒斯坦人。
流离失所者:随着时间推移,约旦河西岸也几乎到处是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人成了巴勒斯坦土地的主人,而我们却无地可居,仿佛在世界上漂泊。
以拒绝履行协议 “两国方案”面临威胁
在联合国的多份报告中,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扩张被反复认定为巴以和谈的最大障碍。而在《奥斯陆协议》签署32周年的前两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1日签署协议,推进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建设“E1区”犹太人定居点计划,并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两国方案”前景的担忧。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 瓦西尔·阿布·优素福:《奥斯陆协议》原本是一个过渡性协议,应在五年内完成,但由于以色列历届政府拒绝履行协议,该协议一直延续至今。终结《奥斯陆协议》的是以色列政府,它不仅不履行协议,也不承认任何国际合法性文件。
巴勒斯坦政治分析家 哈瓦贾:以色列的实际操作表明,它无视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和安理会决议,甚至自认为凌驾于国际决议和国际组织之上。我们正面临一场可能是对巴勒斯坦事业和人民最危险的浪潮,以色列正在推动一个清算性的项目,意图彻底抹除巴勒斯坦人民建立国家的梦想。
尽管面临挑战,国际社会仍然坚持“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正在召开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12日通过决议,批准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实施“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其中特别重申,定居点活动违反国际法,是实现“两国方案”的重大障碍。而随着大会的进行,预计也将有更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委员 达莱尔·萨拉玛: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达成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协议以拯救“两国方案”,巴勒斯坦人民不能接受以色列通过占领、吞并,定居点扩张以及地理割裂来强行改变现实。
以色列持续压缩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间
在《奥斯陆协议》签署32周年之际,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两个方向再次加强了军事部署,进一步压缩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这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记者 梁慧:过去一周,以色列空军对加沙城数十栋高层住宅发动轰炸,同时在加沙城外围搜寻并打击哈马斯有生力量,并且缓慢向市中心方向推进。根据以色列国防军预计,目前已有20多万加沙城居民向南部撤离,但加沙城总计人口约为100万,仍有大量民众滞留。而以军的计划是将这100万人转移到加沙南部沿海的一片狭小区域。
在约旦河西岸,以军从今年年初发动代号为“铁墙行动”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联合国称其为“1967年以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最大规模的流离失所”。批评者认为,这一行动相当于在事实上重塑约旦河西岸,这严重违背了《奥斯陆协议》相关内容。
而到了8月,以色列又重启搁置已久的“E1区”定居点建设计划,这一计划将约旦河西岸一分为二,并将东耶路撒冷与约旦河西岸地区隔离开。9月1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正式签署该计划时明确表示,这片土地属于以色列,未来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各方分析认为,不论是加沙的军事行动,还是约旦河西岸的扩张计划,都是以方试图造成占领的既定事实,以此来阻挠巴勒斯坦建国。
不过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行为不仅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谴责,在国内也引起不少反对声音。以被扣押人员家属为代表的大量民众每周都会走上街头集会抗议,要求尽快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并解救以方被扣押人员。
32年后的现在,《奥斯陆协议》留下的希望正被加沙人民的血泪所淹没。如今,这片土地只剩下废墟与饥饿。以色列持续的军事行动已经将加沙推向人道主义崩溃的边缘,更背离了《奥斯陆协议》所规划的“两国方案”道路。而美国作为《奥斯陆协议》所谓的见证者,却长期单方面偏袒以色列,无视巴勒斯坦的诉求,导致中东和平进程偏离正轨,《奥斯陆协议》名存实亡,“两国方案”正逐渐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新闻背景:《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和中断
《奥斯陆协议》是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在挪威奥斯陆秘密会谈后达成的和平协议。该协议被视为中东和平进程的里程碑,尽管协议最终未能实现全面和平,但仍是巴以和平进程的重要框架性文件。
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经过历时数月的14次秘密谈判,就实现初步和平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最终在加沙地带和杰里科先行自治等问题上达成原则协议。9月13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正式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也就是《奥斯陆协议》。时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出席了当天的签署仪式。
《奥斯陆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合法权利和政治权利,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民成立一个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机构,最终将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问题的永久性解决。
签署《奥斯陆协议》后,巴以双方又签署了多项协议,解决巴以冲突的“奥斯陆模式”逐步形成,双方开始了以“土地换和平”为核心原则的奥斯陆和平进程。“土地换和平”原则也是“两国方案”实现的重要条件。
然而,和平的曙光并未持续太久,1995年11月,以色列极端分子因反对和平进程,在特拉维夫刺杀了拉宾。
拉宾的遇刺导致《奥斯陆协议》执行中断,此后巴以谈判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耶路撒冷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核心争议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2000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穆斯林称“尊贵禁地”),导致巴以大规模武装冲突。此后,巴以和谈时断时续,地区暴力冲突不断,奥斯陆和平进程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