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在赤道上建凉棚,新加坡有秘诀

作者:admin日期:

分类:国际

英国广播公司9月23日文章,原题:新加坡为何如此痴迷于遮荫   高温是对人类最致命的气候威胁,每年高温夺去的生命比洪水、飓风和野火加起来还要多。而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的变暖速度是其他地区的两倍。随着危险气温变得越来越普遍,全球各地的城市领导者都在战略性地规划提供更多阴凉处。而酷热的岛国新加坡很可能已经拥有最好的遮荫基础设施,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的诀窍来应对倾盆大雨和闷热天气。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由于地处赤道,长期高温潮湿,新加坡自19世纪便开始探索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遮阳降温的空间。在新加坡,最主要的遮荫措施或许是“加盖人行道”。这种公共遮荫设施的起源尚不清楚。曾任新加坡总督、主导新加坡早期规划的斯坦福·莱佛士,在1822年将加盖人行道写入第一份城镇规划。莱佛士规定,每条街道两侧都必须有清晰、连续且有遮盖的通道,以确保人们在恶劣天气下也能高效通行。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外廊式通道”渐渐失宠,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引导新加坡走向独立的总理李光耀又以现代形式复兴了它们。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李光耀对气候和舒适度特别感兴趣,他认为湿度正在抑制国家的经济生产力。记者切里安·乔治曾写道,李光耀将新加坡室内变成“空调国度”;在户外,他对遮荫近乎狂热。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政府建起高耸的公共住宅区时,建筑师将每栋建筑的底层保持开放,将这些区域留作居民可以聚集乘凉的公共“底层架空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和交通机构指导在人行道上建造独立的金属顶棚,以确保通往最近公交站或地铁站的路径是干爽的。如今,新加坡政府称已建造了约200公里的加盖人行道。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研究表明,这些顶棚的效果如同干净且设计精良的公交站棚。正如站棚能让等车的时间感觉过得更快一样,新加坡人也认为,在加盖人行道下散步的感觉距离比在阳光下散步缩短了14%。

谈到遮荫,大家都更喜欢有茂密树冠的植被,而不是笨重的铝制顶棚。根据政府数据,这座森林城市从1974年的15.86万棵树增长到2014年的140万棵。但树木并非总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新加坡推出应对极端高温的国家级计划——“冷却新加坡”的前研究员莉亚·鲁菲纳赫特表示,树木通过遮荫和释放水分来创造凉爽,但在潮湿的新加坡,更多湿气可能会加剧不适。鲁菲纳赫特建议,通过平衡绿色(自然)和灰色(人造)遮荫。在新加坡,最密集的灰色遮荫出现在市中心摩天大楼的混凝土下层空间。房地产开发商需在户外广场提供充足遮荫,在9时到16时之间为至少50%的座位区域降温。遮荫可以是各种形式,包括树木、伞,甚至是大楼本身的阴影。

那么,这些遮荫设施能保护新加坡人吗?下午时分,新加坡商业区沉浸在摩天大楼阴影下的街道是全市最凉爽的。当太阳下山,建筑物释放出它们吸收的太阳辐射时,这种效果就结束了。而到了晚上,公共住宅区的绿地会提供最大的缓解,因为那里的空气比吹过繁华商业区的气流要低1至2摄氏度。尽管树木和建筑物不足以克服气候变化带来的所有变暖效应,但仍会起到很大作用。

新加坡的经验显示,只要有长期愿景与政策执行力,即便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城市也能在高密度发展与宜居舒适之间取得平衡。(作者萨姆·布洛赫,余枫译)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