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下一代科学发展的领导者,很可能会是中国”

作者:admin日期:

分类:国际

渐冻症,学名肌萎缩侧索硬化,英文缩写ALS。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慢慢地,从健步如飞到无法张嘴说话,直至瘫痪,似乎身体被逐渐冻住……十多年前那场网络“冰桶挑战”,让很多人意识到,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可怕的疾病,几乎与“绝症”划上等号。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唐·克利夫兰,是那个正一点点擦掉这个“等号”的人。这位著名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与肿瘤学家,凭借对遗传性渐冻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探索渐冻症等疾病的新疗法等成就,获得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该奖由数位跨国互联网企业家设立,有“科学界的奥斯卡奖”之誉。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10月24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前一天,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在上海临港中心见到这位给渐冻症患者带来希望的科学家。

谈及他科研之路上的关键词,克利夫兰给出了颇为“老派”的答案——“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聪明固然是好事,但它既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擅长做实验也很好,但同样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条件。成功唯一必需的特质,是毅力。”

激赏渐冻者患者蔡磊的勇气,

“我见过他两次,他非常了不起”

渐冻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病都属于此类,或是身体不受控制,或是行为无法预测,或是记忆逐渐模糊,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克利夫兰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供图

“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要确定,哪些基因是致病因素或对疾病发展有推动作用,这些基因会在神经系统的多个细胞中广泛存在。如果能降低其活性,就有可能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克利夫兰通俗介绍了他开展研究的“底层逻辑”。

于是,克利夫兰投身反义寡核苷酸疗法(ASO)——把定制DNA药物广泛输送到人体神经系统中,抑制致病基因的活性。

最初开展这项研究时,很多学者质疑其技术可行性。“然而,我们第一次实验中就发现:人们这种普遍观点是错误的。实验最终成功了!”

谈及这个经历,他顺势给年轻人提了些建议:大家公认的“事实”可能并非事实,先了解已知的知识,思考哪些是已被证实的事实,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要做什么,“要勇敢一些,不要胆怯。”

克利夫兰无疑正是那个“勇敢一些”的人,同样,他也钦佩勇敢的人。

2019年,只有41岁的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被确诊为渐冻症。他不屈不挠,向渐冻症宣战,在互联网上受到巨大关注。

“我见过蔡磊两次,他非常了不起。”克利夫兰说,蔡磊对抗渐冻症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在全球华人圈有很大影响,“我曾问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同事们,是否听说过他。他们都点头,其中一个人还问,‘您真的见过他吗?’”

克利夫兰不仅见过蔡磊,还给他留下了一张便条,“我称赞他的勇气——即便身患重病,仍坚持开展相关活动;也赞赏他通过社交媒体讲述这些经历。”

那么,“渐冻症”能否被战胜?克利夫兰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绝对有能力有效治疗其中一些疾病。针对遗传性渐冻症,ASO疗法已经实现部分病情的逆转。虽然效果还不够理想,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表明,只要有合适的药物,这类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为了佐证自己的判断,他特别提到,来上海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前,他刚去布达佩斯参加了一个ASO疗法研究的会议,有约1000人参加,还有约100家公司到场,大家都在尝试改进现有药物,“我相信,5年后再看现在的成果,就会觉得落后了,到时一定会有更好的疗法出现。这种不断突破的探索,会出现意料之中的成果。”

AI改变一切?“未必!在药物测试中,必须给科研足够的时间”

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人工智能会改变一切,但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可能是我年纪大了,也没怎么用过AI吧。”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他的研究领域产生影响时,克利夫兰调皮地眨眨眼。

克利夫兰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供图

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克利夫兰认为尚未达到大家期望的效果,更多只停留在“潜力”层面,并未实现太多实际成果的转化。

克利夫兰自嘲说,也许是因为自己思想较为保守,他说:“AI在科研中的应用,究竟是确有潜力还是徒有其名?我看两种情况都存在。”

他认为,AI无疑能够加速药物的筛选、设计与研发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未来人工智能肯定能在生化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但药物研发需要时间,比起研发过程本身,药物测试更加需要科研人员投注时间与耐心。

“测试的核心问题就是‘患者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转’”。克利夫兰说,为此,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大量反复试验。如果想观察某种药物的长期疗效,就必须投入足够长的观察时间,这一点对很多实验都很重要,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更是如此,“如果期望马上看到疗效,那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耐心,给科研足够的时间。

克利夫兰负责研究的渐冻症疗法,目前已有两项临床试验成功完成,两项失败,还有多项正在进行中。因此,这种疗法的实际效果如何,能否真正让患者受益,还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来判断。

或许,这种“保守”态度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克利夫兰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以及在探求真相过程中的耐心和坚持。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地援引了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说,新的真理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被否定,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公认为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仿佛所有人一直都知道它是对的。”克利夫兰说,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人们会选择相信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观点,而当新证据出现的时候则会遭到多方反对。“我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毅力是如此重要。只要坚持下去,真理终会胜出。”

“下一代科学发展的领导者,

很可能会是中国。”

与人工智能保持距离,坚持临床实验,这是克利夫兰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他还强调,科学的本质是国际性。“科学天生就是一项国际性事业,科学的舞台并非只有国家间的对抗,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二者共同驱动科学的进步。

克利夫兰接受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专访。徐敏儿摄

这种理念也反映在克利夫兰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态度中。“每个科学家都想取得突破,我们会为他人的成就鼓掌,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克利夫兰认为,像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样的国际科学活动,能够汇聚各方智慧,既促进合作,也推动竞争。“我认为这两方面都是积极的,都值得肯定。”

或许是对于科学国际化的坚持使然,克利夫兰的研究足迹遍布全球。这些天,他从布达佩斯赶到上海,随后又要赶去西班牙。他的学生和实验室同事同样来自全球,包括多位中国学者和华人学者。

提到自己在中国的学术经历,他调侃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呢!”他曾走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湖大学……在中国,他看到许多科研领域充满活力,已经达到真正的世界级水平。他特别说到,西湖大学等新兴研究机构积极从全世界招募顶尖人才,这种开放的人才政策正在改变中国科学的整体面貌。

“在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减少科研投入的时候,中国却在大力投资科学研究。”克利夫兰直言,从科学发展的未来来看,美国在过去一代时间里一直是世界科学发展的领导者,但下一代科学发展的领导者,很可能会是中国。

他也客观指出,“美国在博士后培训方面,目前仍然是世界最好的”。因此,他建议中国年轻学者应该“接触其他地方人们做事和思考的方式”,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科学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克利夫兰说,如果科学成就有最终评判标准的话,那应该在于其是否推动了人类对真理的认知,“我们寻求的科学真理,不是中国的真理,也不是美国的真理,而是每个人最终都会得到的,那个相同的答案”。

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