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国际
根据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消息,截至11月9日上午,台风“海鸥”已造成该国224人死亡、109人失踪,受灾人口逾330万。灾后救援与重建工作尚未展开之时,更强台风“凤凰”于11月9日夜间登陆奥罗拉省。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菲律宾全国已紧急转移约110万人,多地进入最高级别的灾害预警状态。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中央气象台台风首席预报员向纯怡介绍,台风“海鸥”于11月4日0时前后在菲律宾莱特岛沿海登陆,登陆时达强台风级别(42米/秒,955百帕)。登陆前,它途经菲律宾以东暖水域,充沛的能量供给使其维持着紧密的核心结构与较强强度;穿越菲律宾中部群岛期间,“海鸥”仍保持良好结构完整性——台风眼清晰、核心区风速高、极端风雨集中,不仅增强了登陆期间的破坏力,也延长了局部地区强风雨的持续影响时长。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遭受台风“海鸥”正面冲击的莱特岛地处菲律宾中部,其东海岸直面广阔的菲律宾海,是太平洋西进台风的主要登陆点之一。此外,岛上多山地形显著抬升台风环流,在迎风坡触发强烈上升运动,易引发极端强降雨,进而加剧洪涝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加之“海鸥”本身结构紧实、能量充足,使得其在登陆过程中强度未被地形摩擦作用削弱而明显减弱。
【上海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紧随其后的秋台风“凤凰”则呈现出“快速增强、尺度大、路径转向”等主要特点。11月9日20时30分前后,它以强台风级别在菲律宾吕宋岛奥罗拉省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40百帕,相较于“海鸥”的登陆强度更强,台风核心区的破坏力可能更大。此后,受副热带高压带断裂影响,“凤凰”进入鞍型场(气压“两头高、中间低”的特殊区域),在南海东北部逐渐转为北偏东方向移动,路径较“海鸥”更具秋台风特征,且两者的外围强降水范围在菲律宾吕宋岛一带可能存在一定重叠。
短短一周内连续遭遇两次台风侵袭,菲律宾为何频繁受台风影响?气象专家表示,这是地理位置、海洋热力条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位置:台风“核心区”与“必经通道”叠加
从地理位置来看,菲律宾地处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核心区”,且是台风移动的“必经通道”。该海域是全球台风活动最频繁、强度最强的区域,菲律宾群岛恰好位于其西部边缘,处于台风北上、西进的主要路径上,相当于台风向亚洲大陆推进的“门户”,因此成为台风频袭的目标之一。
此外,菲律宾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大气对流活动极为旺盛。台风生成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作为“初始动力”,菲律宾周边海域常年高温高湿,为对流活动提供了充足条件。同时,北半球夏秋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其南侧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向西移动,进一步增加台风登陆菲律宾的概率。今年以来已经有6个台风(“竹节草”“博罗依”“麦德姆”“风神”“海鸥”“凤凰”)和2个热带低压(后期分别发展成“剑鱼”和“米娜”)先后在菲律宾登陆。
时间规律:11月强台风属正常气象现象
从时间规律来看,即便进入11月,强台风的出现也属正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国家级台风预报专家许映龙指出,这完全符合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规律。该海域是全球唯一全年都有台风活动的海域,9月后低纬度地区生成的热带扰动,途经高海温区仍可能发展为强台风。例如,2013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就发生在11月上旬末期,强度极端致灾极重。秋台风活跃且强度较强,属于正常现象。
对我国影响:相关地区需防范强降水次生灾害
值得关注的是,台风“凤凰”影响菲律宾后,后续将对我国产生影响。据气象预报,11日14时到12日14时,福建东南部、台湾岛东部和南部将有大到暴雨,其中台湾岛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有大暴雨。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已启动应急响应,全力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公众需牢记“非必要不外出”,尽可能待在安全区域。相关地区需重点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提前做好监测预警与防范应对工作。
作者:胡竞文